智齿为什么叫智齿?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和聪不聪明无关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3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智齿为什么叫智齿?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和聪不聪明无关 第1张

古人很重视牙齿,创造了“唇亡齿寒”等一系列典故。古人也很重视牙疼,很多名人都会倒霉地跟牙疼纠缠半生。

第一个牙疼名人是伍子胥。《太平清话》说伍子胥的牙齿特别美,远近闻名。后来伍子胥从楚国出逃时,唯恐这一口大白牙被人认出来,一咬牙,从山上捡了块儿石头,把自己的牙都敲下来了……这个狠劲儿连当地的山神都震惊了,从此把那座山改名叫护牙山,还修了一座伍子胥的庙。伍子胥真够惨的,过文昭关一夜白头不说,一口好牙也给砸了,这得多疼啊……

万幸的是,《太平清话》是明代人写的,没什么可信度,纪晓岚嘲笑它“徵引舛错,不可枚举”,可见真实的伍子胥应该没受过这种罪。

但是有很多古人真的受过这个罪。汉代跋扈将军梁冀的老婆孙寿长得非常漂亮,还特别会摆媚态,发明了一招“龋齿笑”:你得了龋齿,牙疼得不要不要,只好捂着腮帮子,时刻半抽着嘴角吸气,看起来好像是在笑,其实是疼的。孙寿反用其意,故意学牙疼病人这么尴尬勉强的“笑”,其原理和西子捧心是完全一样的,效果自然无比显著。

孙寿本人肯定曾经体验过龋齿之痛,否则不可能把牙疼学得如此惟妙惟肖。不过用这招的前提是颜值高,否则就不要东施效颦了。


孙寿还算幸运,总算把牙疼扛了过去,没耽误享福,还能化病痛为武器。可对另一位倒霉孩子来说,牙疼就真是一件要命的事了。

东晋名臣温峤在平息一次叛乱之后,返回武昌的半路上,走到一个叫牛渚矶的地方。旁人说这水极深不见底,温峤好奇心爆表,非要看个究竟,结果看到在深水之下有各种奇形怪状的水族来来往往,还有人穿着红衣坐马车经过。当天晚上,温峤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说:你看什么看?温峤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大忌讳,恐怕要出事。

果然,一到武昌,他的牙就开始疼起来。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温峤实在不堪忍受,遂找了个医生,硬把那颗疼牙给拔下来了。

那时候的拔牙技术实在差劲,既无止血,又无消毒,更不会给你吃什么止疼药,连拿盐水漱口的意识都没有。温峤拔完牙以后造成感染,进而诱发了中风。没过几天,一代名臣溘然去世,成为史有明载的最早一位拔牙医疗事故受害人。

温峤的悲剧在于没碰到一位靠谱的医生。如果他晚生两百多年,去北边,就会碰到一位相对靠谱的名医。

徐之才是活跃于北齐的一个宫廷医生。他从小就是个神童,加上家里是医道世家,学了一手精湛医术。而且他口才极佳,性格诙谐,擅长一边治疗一边给病人做心理疏导,备受北齐历代帝王的青睐。武成帝高湛在位期间,有一次生了齻牙,每日都痛苦不堪,便把所有的医生都找来,问这到底是什么病。

齻牙指的是两侧牙槽骨末端最晚长出来的牙,又叫真牙。古籍给出的解释,真牙是最后出现的牙,通常在人们二十多岁开始生长。

虽然这玩意儿叫真牙,但除了让牙床肿痛之外,并没什么用处。加之北齐皇室的基因里本来就有狂暴成分,出过很多暴君,这回赶上生齻牙,武成帝的情绪变得极其烦躁,几乎快疯了。

一个医生比较实在,详细地解释了一下齻牙的意思。武成帝一听,也不知哪儿冒出来的怒火,把他拖出去结结实实打了一顿,然后转过头问徐之才。徐之才脑子转得快,赶紧跪下向武成帝道贺。

武成帝捂着腮帮子问:“你道哪门子喜啊?”徐之才不慌不忙地回答:“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帝一听,龙颜大悦,大大地赏赐了徐之才一番。

没错,“智齿”和患者的智慧其实毫无关系,真正的源头正是徐之才这个简单粗暴的马屁。

智齿为什么叫智齿?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和聪不聪明无关 第2张

高湛剧照

武成帝这一颗智齿最后到底怎么样了,史书里没有提及。不过看他后来几年的荒淫无度和纵情酒色,估计徐之才出手把那颗牙给解决了。如果武成帝真的一直智齿疼,估计喝凉水都没心情,哪儿来的心情荒淫酒色啊!

所以说牙疼这事真的很讨厌。古人有“身残志坚”,可从来没听说过有“牙残志坚”的。苏秦读书锥刺股,你让他锥一下牙床试试?关云长刮骨疗伤,同时还能下棋,如果华佗是给他治牙,不用麻沸散,你看看关老爷的脸是红是白?

不用多做假设,单看历代名人诗文,就能知道牙疼这事对他们的打击有多大。

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西枝村想买套山间茅屋,于是一位和尚好友陪着他到处转悠看房。可杜甫很挑剔,左看不合适,右看不称心,最后没买着。后来杜甫听说附近有个叫西谷的地方不错,就给和尚写了一首诗,邀请他再陪自己看房。

在这首诗里,杜甫先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不适合住在背阴的悬崖旁边,然后表示西枝村是个向阳的好去处,值得去看看。那么什么时候去呢?杜甫给了个日子——“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等到不下雨路面都干透、我牙疼的老毛病不再发作的时候吧。

原来杜甫一直在闹牙疼,一疼起来根本没心思看房!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杜甫并没有在秦州置业,而是跑到成都弄了一个草堂,可能是在秦州时期一直牙疼吧……

杜甫这牙疼还不算严重,所以他只是在诗里捎带着提了一句,没有多做发挥。白居易的遭遇就比他惨多了。

智齿为什么叫智齿?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和聪不聪明无关 第3张

白居易是个乐天派,即使这样的人碰到牙疼都发蔫儿。他有一首诗写得真是情真意切:“头痛牙疼三日卧,妻看煎药婢来扶……先问南邻有酒无?”

在白乐天所有的诗里,这首写得很一般,那种绝望的感受却是从直白的字里行间喷薄欲出。他牙疼得足足在床上躺了三天,站都站不起来,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不得不找邻居借点儿酒来,说不定能醉杀牙神经止痛,最不济也能让人醉过去,暂且忘却疼痛。

显然,白居易的牙病比杜甫严重,所以感受也格外地深切。他后来年纪大了,牙齿脱落,还特意写了一首《齿落辞》,简直凄凄惨惨戚戚:“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我老日来,尔去不回……”

诗写得好,那是因为白居易有生活。有人比他写得更好,说明那个人的牙病比白居易还严重。这人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看看韩愈的这首《落齿》:“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诗写得很诙谐,也很苦涩:“刚开始掉牙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豁牙挺丢人;掉到两三颗的时候,我变得恐慌起来,以为要死了。牙齿松弛,歪倒斜出,连吃饭都麻烦,连漱口都得小心谨慎。现在我看开啦,算了一下,还剩20颗,一年掉一枚,还能撑20年。哎,早掉晚掉都是掉,无所谓啦,就和早死晚死是一个道理……牙掉光了,我就少说两句呗,咬不动硬的,就多吃两口软的呗。”

这首诗写得极为朴实,如一个完全认命的病人躺在牙医诊疗床上,面无表情地看着头顶的白灯,娓娓道来。

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风格一般是平白浅切,韩愈的风格一般是奇崛险怪,为什么写关于牙病的诗时,白居易的《齿落辞》典故繁复、用字深奥,几乎都是一排排奇字里藏着一堆堆典故,最后连佛、道两家的学说都抬出来了,华丽炫目,而韩愈的《落齿》文笔则质朴到了极点,从头到尾只引用了庄子一句话,其余全是老太太都能听懂的通俗表达,两人的风格正好颠倒过来了呢?

因为牙病的程度不同啊。

白居易写《齿落辞》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才掉了两颗牙,算是很幸运了。因此他感觉还挺好,尚有心情玩玩“老与齿别,齿随涕零”这种文字游戏。

但韩愈写《落齿》时才四十岁出头,一个正值壮年之人,牙齿已掉了十来颗,残存的牙齿也摇摇欲落,什么美食也没法嚼,说话还漏风,三天两头发炎肿痛,他怎么有心情炼字雕句?平实豁达的背后其实是一颗伤残苦痛的心啊!

牙疼写诗这事干得最绝的,不是杜甫、白居易、韩愈这样的唐代大触,而是宋初的一位老好人李昿(kuàng)。

李昿历仕太祖、太宗两朝,性格宽和,从不记仇,大家都愿意和他来往。他写过这样一个轻小说似的诗名,念完需要很大的肺活量:《齿疾未平灸疮正作新诗又至奇韵难当暗忍呻吟强思酬和别披小简盖念》。加上标点、换成白话文再看,这个诗名几乎就是一篇小短文:“我牙疼还没停,灸疮又发作,好难受好难受,可是已经答应给别人唱酬写诗,怎么办?自己挖的坑,哪怕忍着呻吟也得填完,哦,对了,还得押上韵,烦死了……”

全诗是首七律,什么“明年新笋成林后,袅袅长竿拂树柯”之类的,写得平平,没什么亮点。关键是,这是李昿在强忍牙疼和灸疮双重折磨下写出来的!这首诗读起来风轻云淡,一派淡然,字里行间根本看不出作者正在饱受痛苦。

更可怕的是,李昿可不止写了这一首。《齿疾未平灸疮正作新诗又至奇韵难当暗忍呻吟强思酬和别披小简盖念》这同一个标题,他足足写了五首!

这五首的风格始终保持一致,清新自然,感觉不到半点儿痛苦之情。比如“最喜举觞吟绿簊,谁能骑马咏红裙”,再比如“丛边若有东流水,堪看清阴照绿波”。这悠悠然的淡定劲儿,哪像出自一个哭着填坑的牙疼患者手笔?李昿同学,你可真能忍啊!

同样是牙疼时挖坑填坑,陆游就比李昿聪明多了。

嘉泰三年(1203年),陆游去金华游玩,探访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古刹智者寺。正好赶上方丈重修寺庙,两人相谈甚欢。临走之前,方丈提了一个要求,请这位大文豪给智者寺写一个《重修智者寺广福禅寺记》,刻在一块石碑上留念。陆游当即表示:“好!”

他们商量好了分工,陆游撰写文字,然后请好友负责书写,再送到智者寺,方丈找工匠刻碑。陆游很快便交了稿。没想到,好友还没书写完就去世了。陆游叹息之余,只好一挽袖子,说我自己写吧!

然后,他就拖稿了。

为此,陆游给方丈前后写了八封信。其中第二封是这么写的:我本来想书写这篇寺记呢,“不料忽得齿疾……遂失初约……昨法云忽过,良以为愧”。

“法云”指的是佛法如云,无所不覆。陆游这里玩了一个双关:“本来呢,这份稿约我几天就能搞定。可是我忽然牙疼,又赶上过年招待客人,结果就给耽误了。昨天我看云彩飘过,感应到了佛法,忽然想起来,哎呀,还有稿子没写呢!”

以牙疼当拖稿的理由,真是个很实用的技巧。陆游说得理直气壮,游刃有余,尤其是“法云忽过,良以有愧”八字,实在是太美了,值得每一个喜欢拖稿的作者记下来:“每当天上有云飘过,那就是我在为欠稿没交而惭愧。”

当然,陆游那年已经年近八十岁了,所以拖稿也是可以理解的。

陆游拖了一阵子,总算把这通碑文和手书寄到了智者寺。智者寺的老方丈也是腹有深算之辈,恭恭敬敬地把陆游撰写的寺记手书刻在一块大石碑上,顺手把这八封信也给刻到碑背面了……于是,陆游写的稿子以及他写给编辑的拖稿邮件,就这么流传了下来,至今还在金华接受后人膜拜……

智齿为什么叫智齿?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和聪不聪明无关 第4张

都是诗人,谁还没掉过牙啊。辛弃疾也掉了牙,填过一首《卜算子·齿落》:“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语近俗俚,算是辛大诗人苦大仇深之外的难得戏谑之作。

作为著名的吃货,清代诗人袁枚的牙齿没保养好,也出了大问题。

袁枚写过一首七绝诗,标题叫《齿疾半年偶览唐人小说有作》—牙齿一病病了半年,可真苦了他。

诗的后两句比较通俗易懂:年纪大了以后,整个人就像渡海,满脸大褶子好似波浪翻卷。这是一个充满奇趣的比喻。可是前两句理解起来,就有点儿难了,因为涉及古人的一篇笔记小说:从前一个士人一直患有蛀牙。有一天,他听见自己嘴里忽然传来人马喧腾的声音,牙齿忽然就不疼了。到了半夜,他忽然听见喊声:“小都郎回活玉窠也。”然后他听见有东西陆陆续续钻回嘴里的声音,蛀牙又开始疼起来。

活指活肉,玉喻牙龈色泽,窠是窠臼,把蛀牙洞称为“活玉窠”,这三个字当真是风雅得紧。估计袁枚得的牙病也是蛀牙,他苦闷了半年多,无意中翻到这本笔记,一看原来蛀牙洞还有这么清新脱俗的称呼,大起感慨,捂着腮帮子遂成此诗。

可惜这首诗虽然用典恰当,比喻精奇,对牙疼却写得不透,浅痛辄止,说明袁枚的牙病疼得还不够厉害,不能接触生活的本质,因此以他的才气还是描摹不出牙疼的真正苦楚。

咏牙疼诗,唐代之后最精彩的首推明代吴俨的《齿落》。

吴俨是正德年间大臣,曾因拒绝跟刘瑾合作而被夺职,刘瑾倒台以后他才复官。时人评价吴俨的诗文风格格局很大气,行文不急躁,雍容而有雅趣。《齿落》很能体现这个评价。他把口腔比为城池和堤坝,一齿落下,如同城门洞开,堤坝崩裂。最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这四句:“齿落竟何悲,不落亦何喜。但愿不肿痛,叫号动邻里。”

这句从文采角度没什么可赏析的,但真切地写出了一个牙疼病人那深沉的悲痛:真的,牙齿留不留已经不重要,随便怎么样也好,只要别再肿痛就行了啊,求求你了。

民国时期,丰子恺也牙疼,但他不写诗了,直接写了《口中剿匪记》一文,把牙比作贪官污吏,把拔牙比作剿除贪官污吏……贪官污吏谁不想根除?可见丰子恺的痛恨。如果丰大师没有牙疼,中国文学史就少了一篇奇文呢。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微信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本文作者|马伯庸

文章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全部内容了,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小编收集整理文章不容易,如果您喜欢本篇文章的记得点赞或者转发哦!!!

九七分享吧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QQ2387153712删除,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还不错的请给小编点个小赞(◠‿◠),小编每天整理文章不容易(ಥ_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九七分享吧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螳螂吃蛇,吃丈夫,听过吗?

陈松伶放弃生育上热搜:生与不生,差别可不只是个孩子

为什么会发生痛经 痛经如何治疗

O型血是万能血?可以随便输?别再被忽悠了

叶利钦解体苏联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医生总是建议你洗牙?真不是在坑钱

当年美国为什么要发动伊拉克战争,战后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

车臣军队果然威猛:将助俄军攻下第一个重要城市?

情侣接吻时,第几秒伸舌头比较好?

为什么说犹太人不值得怜悯呢,“河海豚计划”就是原因

吃菠萝之前为什么要用盐水泡呢?现在清楚还不晚!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6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